首页 > 户外 > 知识 > 700蓬什么意思,有没有人买过北面或者哥伦比亚的羽绒服啊800蓬或900蓬的

700蓬什么意思,有没有人买过北面或者哥伦比亚的羽绒服啊800蓬或900蓬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1 10:38:45 编辑:户外旅行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有没有人买过北面或者哥伦比亚的羽绒服啊800蓬或900蓬的

推荐诺诗兰 奥索卡的。
1. 当然是tfc好啦。乐斯菲斯是世界第一户外运动品。 羽绒含量90%,充绒量为280-300克。蓬松度900 重量仅为700克左右。款式简单大方,上身极为舒适。保暖效果一流。 所谓的蓬松度是什么意思,我大概简单说下,也就是理由越少的绒,让衣服越蓬松,而且保暖,轻薄,蓬松度越高的衣服,也就越轻薄,当然前提是好羽绒,,说的简单点,如果垃圾点的羽绒,想饱满,多塞绒就好

有没有人买过北面或者哥伦比亚的羽绒服啊800蓬或900蓬的

2,羽绒服的绒子蓬松度是什么意思高梵羽绒服是700

绒子含量就是单指绒子的含量占比。按照国标GB/T14272-2011的标准,含绒量95%的白鸭绒,要求绒子含量超过85.5%,日标要求绒子含量大于92%。高梵的羽绒检测结果,绒子含量90.8%,均达到国标和日标的绒子含量最高标准!蓬松度的测试一般采用的都是蒸汽还原法,但样品取样的重量、测试结果的单位,各国都不一样。我们做了四个测试,国标、日标、美标,还有国际标准IDFB,分别是22.4cm、179mm、732in3/oz(立方英寸/盎司)、197mm,其中732就是大家常见到的蓬松度700+。所以,不管哪个标准,高梵95绒,都是顶级鸭绒的标准。

羽绒服的绒子蓬松度是什么意思高梵羽绒服是700

3,北面NORTH FACE羽绒服袖子上的数字800是什么意思啊

蓬松度为800。看这个字体有时候就能看出真假。 蓬松度是把羽绒蓬起来做了一个量化,一般地说来,羽绒的质量越好、含绒量越高,蓬松度就越好,保暖性能也更好。美洲的蓬松度跟欧洲的蓬松度标准略有不同。 最好的绒我所知道的大概就是冰岛鸟的绒,那个是天价暂且不论,鹅绒里面一般认为匈牙利白鹅绒为极品,一般含绒量达到90%(差不多是机器分绒的极限),蓬松度就能达到800以上,如果要求蓬松度更高,就需要人工捡绒。质量好的白鹅绒,含绒量90%,蓬松度大概700左右,灰鹅绒更低。而鸭绒,最好的鸭绒也只能勉强达到600的蓬松度。 所以有时候一件羽绒服好不好,看它能压缩成什么样子,然后蓬松成什么样子,大概就能知道。

北面NORTH FACE羽绒服袖子上的数字800是什么意思啊

4,合肥人口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

短短几年的“大建设”,已经让合肥“长大”了好几圈。合肥更是提出了建设“区域型特大城市”的目标。“特大城市”有多大?这份规划给我们勾勒出一个轮廓——到2030年,合肥市市域人口为1000万,城镇人口为9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全市城镇建设用地为900平方公里。 合肥市2009年经济社会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合肥市的常住人口为50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10万。而到2030年,合肥的人口不仅将翻一番,而且九成都将成为“城里人”,农业人口大大减少。此外,中心城区的人口将达到500万。 除了人口总量增多,城市范围也在“扩张”。按照规划思路,除了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外,现在三县所辖的长临河、三河、紫蓬、吴山、下塘等小镇都将“转身”成为“小城市”,如同“卫星城”一样围绕在合肥市区周围,人口规模也将达到25万左右。“特大城市”,不光是人口多、面积大,城乡空间结构都将全面调整。记者在规划中看到,未来合肥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一核一圈五轴”的空间拓展。其中,未来的合肥中心城区将不再局限在二环以内,滨湖新区将和现在的主城区组成中心城区,成为“特大城市”的“核心”。 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其周围的副中心城区和城镇将构成“一圈”:城市都市区。规划中将拥有700万人口的都市区,包括店埠、南岗、上派和双墩四个副中心,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周边紧密相连的乡镇等。该圈层将成为合肥市城镇重点发展地区。 除了城区范围扩大,合肥还将由中心城区沿交通轴线向五个方向发展。分别是面向长三角的合宁沪发展轴、面向沿淮城镇圈的合淮埠发展轴、面向皖西的合六发展轴、面向皖江城市带的合安发展轴,以及面向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的合芜发展轴……
真正合肥本地人都不多,现在很多都是外来户,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大马路上都可以跑车,人都会各个的家乡了。
在写生物作业的。哈哈!

5,羽绒服600蓬什么意思

羽绒服600蓬是指羽绒的蓬松度为600,意思是一盎司(30克)的羽绒所占的空间为600立方英寸。蓬松度用以衡量羽绒产品的松软蓬起程度和隔热能力,以每盎司羽绒所占的立方英寸体积计算。蓬松度数值越大,表明羽绒的质量越好。这是相对于含绒量更重要的指标,蓬松度高的羽绒服不仅保暖性能好,而且轻便贴身。一般价格的羽绒服,蓬松度大约在450—500之间,价格稍高的羽绒服,蓬松度可以达到600—900。例如在含绒量相同的情况下,900克蓬松度为700的羽绒,和700克蓬松度为900的羽绒的保暖效果基本是一样的,其原因是900克蓬松度为700的羽绒,和700克蓬松度为900的羽绒的体积基本是一样的。扩展资料判断羽绒服的蓬松度方法可以把羽绒服折叠到最小的状态,尽量排空羽绒服内的所有空气。羽绒服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原状,说明蓬松度高;需要很久才能恢复原状,或者很难恢复原状的,说明蓬松度低。在同样的保温效果下,800蓬松度的羽绒服比700蓬松度的要轻薄。这里举个例子说,羽绒服作为一个容器填充羽绒,一样的大小填充进同样重量的羽绒,一个填充700蓬松度的羽绒,一个填充800蓬松度的羽绒,就会发现800蓬松度的已经装满,700蓬松度的可能还有点空间(这里说的是同等的填充量)。800蓬的明显比700蓬的占体积大,而这些绒填充在羽绒服中,800蓬的蓬松度大,所以触感会轻薄一点,700蓬的手感则会比较厚实,因此800蓬的比700蓬的要轻薄。一般国产鸭绒的蓬松度在450左右,国产鹅绒的蓬松度从450到600。灰鹅绒的含绒量可达95%左右,蓬松度高达700到800,顶级的匈牙利灰鹅绒蓬松度可以达到900。鹅绒的蓬松度可以反映两个重要特性:保暖重量比和压缩性,直接影响到穿着者的保暖性和舒适感。所以说高蓬松度的羽绒可以让一件超轻的衣服超保暖。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羽绒服
准确地描述应该是:羽绒服内填充的水洗羽绒的蓬松度。蓬松度是决定羽绒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请允许我在此引用官方资料,见下图:

6,GT摩托什么意思呢

GT即是Grand Touring,Grand的意思是大,而Touring的意思是旅行。Grand Touring加在一起,其实是解作大型的旅行车。远在欧洲尚未有汽车的年代中,Grand Touring在当时是解作长途旅行时所使用的大型马车的车厢。但是现在随着时代不断的演进与变迁,马车早已经被汽车所淘汰,而Grand Touring的意思也就转变为大马力的汽车。在赛车界中,GT就是被指为拥有大马力动力输出,同时有车顶设计的双门双人所乘坐的超级跑车(开蓬跑车不能算为GT赛车)因此GT的中文名称或许应该称之为世界上最顶级的超级跑车吧。GT一词为英文Grand Touring (或拉丁文 Grand Turismo ) 的缩写,中译为「伟大的旅行」,这样的冠事起源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虽然当时的车辆制造水平已经可以生产一些高性能的跑车车款,不过,由于早期的机械耐用度普遍不够,车辆的长途高速巡航能力一般说来都还不足,所以在当时。能够拿来进行长途行使的高性能车款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也因此。当时一些在高性能跑车领域拔尖的车厂,在引擎工程有所突破之际。推出新款的高性能轿跑时,便打著Grand Touring这样的旗号。藉著长途旅行这样的意义投影,标榜该型车辆除了高输出动力之外,还拥有高度耐用性。而为了呼应Grand Touring的口号,除了长途的耐用能力外所谓的GT车款还必须有著以下的几项特色:1. 首先,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性能必须非常优异。2. 为了表现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精神,车型必须是双门的配置。3. 为了旅行的需要,必需保留车厢的实用机能性,座位必需是四座或2+2的规划。4.为了让驾驶人以一种享受的心情驾驶车辆,车室内装必需豪华而舒适。
GT:拉丁文Gran Turismo,英文翻译为Grand Touring,意为伟大的旅行,在20世纪60年代的汽车普遍不能胜任长途旅行的工作,机械可靠程度很低,由此,出现了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大马力跑车,被称为GT,人类汽车历史上只要是能被称为GT的车型,必不是流俗之辈R:Racing Sport...赛车运动...
重点是合金圈和前油刹,估计被黑700-1000。但各地差价不一样。我这低配gt125开价才6300

7,无题的解释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诗文有用“无题”为题的,表示无题可标或不愿标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人诗中有曰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四·李义山诗集》:“自释 道源 以后,注其诗者凡数家,大抵刻意推求,务为深解,以为一字一句,皆属寓言,而《无题》诸篇,穿凿尤甚。” 清 冯浩 《<玉溪生诗笺注>发凡》:“说诗最忌穿凿,然……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非凿也。如《无题》诸什,余深病前人动指 令狐 ,初稿尽为翻驳;及审定行年,细探心曲,乃知屡启陈情之时,无非借艳情以寄慨。”
文章TAG:700蓬什么意思什么什么意思意思

最近更新